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科研基地 > 教育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研究中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5-28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研究中心于2007年批准成立,是我国中药资源领域唯一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工程中心有研究人员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31人,具有博士学位29人。工程中心主任魏胜利教授为日本富山大学和汉医学药学综合研究所COE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药学院副院长。国家农业农村部中药材种植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中药协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精准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农技协会中药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与生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蒙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工程,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中国中药杂志》编委,《中国现代中药》编委。

  中心自成立以来,本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的宗旨,以人才为依托,优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深化技术开发与集成,加速技术创新与转化,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与任务以及研发平台如下:

  1. 研究方向与任务

  1)药用植物良种选育和生物技术研究与种子种苗生产工程技术开发

  针对中药材生产中栽培品种混乱,缺乏优良栽培品种的问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传统生物学方法,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遴选具有优良遗传基础的种质,寻找对药材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功能基因;以常规选、种育种方法为基础,结合转基因、多倍体育种和太空育种等技术,选育适宜不同生产目的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栽培品种;开展优质种子、种苗培育工程技术的集成与开发,采用组织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解决珍惜濒危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工程技术问题。

  2)中药材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与配套产品开发

  针对中药材生产技术不规范,药材质量低而不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含量超标等问题,强化产业化关键工程技术的协作攻关能力,研究地道药材质量形成的机理,开发中药材生产质量的调控技术,解决中药材GAP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规范的生产技术体系(包括制定科学的SOP),开发高质量配套产品,如中药材专用肥料和生物农药等;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关键工程技术的集成和过程控制,开发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主要生产环节的科学控制,培育出“安全、有效、稳定”的药材,实现中药材质量的定向培育。

  3)中药材采收、加工、储藏工程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

  中药材的质量形成于培育过程中,重塑于采收加工和储藏过程之中。研究最佳的采收期和采收技术,寻求维系药材质量的加工和储藏方法,保证药材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在传统采收、加工和储藏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开发高效、经济、实用的采收、加工和储藏新方法。例如,硫磺熏蒸加工的替代方法,花、果实类药材的干燥方法,以及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生产的技术方法等。

  4)中药材质量评价和标准研究

  利用药理学和化学等技术方法,研究表述地道药材质量的物质基础,寻找特定功效的活性物质类群及其组成,建立药材质量的评价方法和质量标准;研究开发中药材质量分析检测的新方法,如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指纹图谱及其谱效关系等,开发中药材质量的在线(生产过程中)动态快速检测技术;开展栽培和野生药材物质基础及质量(包括活性物质及功效)的系统比较研究,研究环境和生物因素以及栽培技术措施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为中药材使用和药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科研平台与仪器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工程中心已经完善了种苗检测室、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室、生物化学室、药用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室、药用植物育种室、药用微生物研究室等研究平台,现有实验室面积共计300平米,拥有LI-6400光合仪、OS5-FL叶绿素荧光仪、凯氏定氮仪、人工气候箱、光照培养箱、HOBO自动气象站、CI-600根系分析系统、粗蛋白、粗脂肪测定系统等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专有仪器,同时与其他平台共享拥有PCR仪、电泳仪、HPLC、冷冻切片机、GC-MS、LC-MS等进行分子生物学和化学成分分析的仪器。

  

  教育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

  

  生物化学实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