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合作交流

中药学院顺利举办第十一期“青年教师沙龙”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27

  2020年11月25日上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于中药学院楼C203会议室举行了第十一期青年教师沙龙系列活动,此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中药学院青年教师霍会霞博士和刘越博士在本次沙龙作了精彩报告。会议由中药学院李军副院长主持,线上线下共五十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沙龙。

1.png

  霍会霞博士的报告题目为《沉香的化学成分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就沉香抗炎活性成分的快速发现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与广大师生进行了交流。报告首先介绍了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后以沉香为例,采用“活性和液质联用双重导向”技术从沉香中分离鉴定了59个化合物,发现了17个抗炎活性成分;首次揭示了沉香提取物改善血脂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S)的药效作用,并阐释了其发挥药效的代谢通路,发现了预测A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同时,利用离线二维液质联用系统阐明了沉香的化学成分组;结合反相色谱和亲水作用色谱直接耦联系统(RPLC-HILIC)、定量核磁(q1H NMR)等技术手段建立了沉香的整体质量分析方法。

2.png

  刘越博士以《何首乌核心成分二苯乙烯苷转化机制研究》为题,围绕何首乌的核心成分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约为2.6~4.2%)在炮制过程中可能存在分解或聚合途径的科学假说,基于现代化学分离方法及生物学评价手段,鉴定了27个小分子酚酸类化学成分和15个二苯乙烯苷二聚体类成分。刘博士对二苯乙烯苷分解和聚合反应机制的研究结果丰富了何首乌的现有炮制理论,为后续何首乌完整炮制内涵的诠释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它蒸制类中药炮制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3.png

  讲座结束后,参会师生围绕沉香的化学成分分析、沉香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何首乌炮制的科学内涵以及其二苯乙烯类活性成分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议现场气氛热烈。

  

  报告人简介:

  霍会霞,女,中药化学博士,中药学院中药现代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16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与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质量评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课题1项;作为任务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Phytochemistr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6篇,参编《新编中国药材学》(第三卷),参与申请专利5项。

  刘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博士后。2013年6月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6年8月,任职于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中药室。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7月入职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发表学术论文33篇,包括16篇SCI论文和1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课题2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参与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著作4部,其中副主编2部,编委2部。申请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兼任中国中药学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药学院

  2020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