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院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成效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2-02近日,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顺利迎接了教育部专家组五年期工作评估,得到专家的认可与好评。中心于2005年正式成立,在战略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指导下,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形成了“中药新药研发关键技术研究”和“中药生产过程关键技术研究”两大体系。
2023年12月教育部考察专家组对中心进行五年内工作现场考察
过去一年,中心积极发挥平台集成优势,致力于以研促产,产教融合,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阶段成效。
2023年,中心共获批立项课题1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各1项,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项目1项,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横向课题4项。中心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1篇,其中5篇发表在国际顶尖SCI期刊。申请发明专利12项、国际专利1项,授权专利6项、软著3项,出版专著1部,牵头或参与制定学会团体标准30余项,形成标准草案1项。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学会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人工智能驱动的中药大品种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入围2023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进展十五强。由中心主编的《中药制造信息学》专著获批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正式出版。
中心以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作为示范品种,与鲁南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基于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的系统质量溯源数据驱动工程框架;联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基于同仁牛黄清心丸的多维度炼蜜以及质量传递数据流;联合康缘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等,设计与控制中药口服固体制剂质量。中心联合卡尔蔡司、同仁堂、康缘等,聚焦分子光谱技术和设备与现代中药研究与应用转化,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旨在紧密围绕行业及产业发展需求,支持产品研发,加速成果转化,共同推动分子光谱技术与中药智能制造国际产教融合的发展。
中心培养青年岐黄学者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青托人才1人。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中药智能制造导论》《中药智能制药导论》《中药制造测量学》《微流控生物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数据科学》《科研思路与方法》等7门课程,选课学生人数1400人,培养的博士、博士后等获得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后资助”项目高水平研究型论文及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等荣誉。
中心积极提升国内外影响力。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秘书长单位,协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十三次学术会议。乔延江、吴志生2位专家受邀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健康产业国际论坛,向世界各国传统医学发展展示北中医方案。
未来,中心将着力加强系统规划和统筹设计,进一步梳理学科优势亮点、优化资源布局,聚焦中药新药创制、中药智能制造、名医名方开发等方向,建立完善创新中药智能制造交叉学科,以产教融合为关键推动中心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撰稿:李楠 吴志生 审核:任智宇 李军 傅骞